发现最近抖音又火了一段文字如下:
全书的最后一章不是李自成,不是清兵入关,而是徐霞客。我之所以写下徐霞客,是想告诉你,所谓的百年功名,千秋霸业,万古流芳,与一件事儿相比,其实算不了什么,这件事儿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。

挺让人感慨的————当同朝的其他人在追逐富贵与功名时,徐霞客却坐在黄山绝顶,听了一整天的大雪融化声。
思绪一下便将我拉回高二光景。我的位置在靠窗坐,窗户朝东,早上映着朝阳,下午则从西边无力穿过,照得课本昏黄。
我就是这样伴着老古董的朝阳夕阳,看完了《明朝那些事儿》的。那书不是我买的,是不知哪位同学买完,又在班里传着看的。
初看第一章是在早上,那书是一本一本的,都是有人买新的,排很久才到我这里,所以看最后一章的时候,刚好便是黄昏,冥冥中似也象征着大明王朝的宿命————从朱元璋得国最正大明如日中天,到后代子孙挥霍无度大清铁骑入关。
说来也奇怪,看明朝那些事儿之前,翻翻严肃的历史书看不到几页就困。但是这七部《明朝那些事儿》的每一本书在我拿到之后都是一口气看完的,而后看别的历史书好像也看得进去了。

所谓多看书的好处,其实书看完了年岁日久,书里写的东西肯定是记不得的,也不可能人人都是张居正、高翰文,有过目不忘的本领神通。那么多读书看书的好处,便是看到多年后书里的内容被人提起,而你想到了看书时那段经历的奇妙之处。
那个时候我看《明朝那些事儿》时,因整个世界观还未成熟,思考问题的角度还不完整,所以很多细枝末节,政治的东西基本略过。只对严嵩、申时行、魏忠贤等等一干奸臣恨之咬牙,对于谦、海瑞、张居正爱之钦佩。但近些年看完了不下几遍《大明王朝1566》,最近一个月还看了B站UP主一条闲木鱼对这部剧的解说,可以说对整个大明又有了整体的意识。

如今我也毕业多年,早不是孩子,工作勉强糊口,父母整天说着让我找更好的工作,谈个恋爱,马上结婚。这些我当然是很抵触的,原因无他,那就是我想用我自己的方式度过一生。
在所有的历史里,我最喜欢明朝,因为这个朝代太迷人。天子守国门,君王死社稷,不和亲、不割地、不赔款、不纳贡。
因为宋朝的庸懦,大明帝国承担了许多原本不属于他的历史责任,需要完成许多原本不属于他的历史任务,最终在摸索和试错中带着一身毛病退出了历史舞台。
记得有一段话这样说道:
没了大明,中国人可能会忘了唐诗宋词,可能会不知道炎黄子孙,中国的基本盘可能会划江而治,分裂成南北两块,中国的脊梁可能会像宋朝一样软弱无比,汉人、汉族可能会成为一个历史名词,中华这个概念可能会像罗马一样,日本韩国都能争一下正统。

行文至此,我也不知道写这篇文章的初衷,在抖音最火的这段文字里,不少人都指出,徐霞客之所以可以周游中国,就是因为他是既得利益者群体的一员,要不然怎么不会有穷人也去穷游一番呢?这就是典型的不看客观条件瞎逼逼了。因为明朝的制度摆在那里,普通民众可能字都不识一个,你让他去哪里游?现在社会进步,以现在论以前是不公平的。另外徐霞客能放弃自身可能达到的权利阶级,一生不事科举,这种精神在封建王朝也是难能可贵的,毕竟就算是放在现在,多少箩卜坑也不会落在你身上。
好在社会的进步,国家体制的健全,基础设施的建设,让我们如果放弃那些随大流的执念,便可以做各行各业的徐霞客。那就让我用我自己的方式度过一生吧。